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散文杂文

打印

陈先义:不能让爱劳动的人带走那个“爱劳动的时代”

爱劳动的劳动模范走了。

image001.jpg

李素文和她的荣誉奖章

正逢2022年的清明节,44号那个著名的劳动模范,当过国家领导人的“卖菜大姐”李素文走了。中间隔个清明,46日那个被称为“最美奋斗者”的邢燕子悄然走了。

image002.jpg

最美奋斗者邢燕子

她们都是爱劳动的劳动者,最爱劳动的劳动者忽然离我们而去,忽然觉得这“劳动”二字显得久远、亲切而陌生。

image003.jpg

正在称菜卖菜的李素文

李素文,一个老家在河北乐亭的勤劳朴实的姑娘,1956年从河北来到沈阳当了一名售货员,凭着为人民服务的质朴和勤奋,成为备受社会尊敬的劳模,42岁当上人大副委员长。多次受毛主席赞扬。1978年“从天上回到人间”,成为一名普通百姓。她一生可用三句话概括“当劳模辛辛苦苦,当干部坎坎坷坷,当老百姓快快乐乐。”她一生接受采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斯人已去,千秋功罪,自有历史评说。

邢燕子,1958年响应党中央号召,到天津宝坻当了农民。后来在全国粮食危机时,成为当地一名劳动能手,成立了“邢燕子突击队”,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介绍邢燕子的长篇通讯,身为人大副委员长的郭沫若,亲笔创作了《邢燕子歌》。她5次受到毛主席接见,13次受到周总理接见,从党的九大到十三大,她都是党代会代表。2009年,她当选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image004.jpg

这两个女性,不论她们居官也好,当巾帼模范也罢,她们留给这个这个世界最普通最光荣的称谓,恐怕就是“爱劳动的劳动者”,这是伴随她们终生的光荣,关于他们作为普通劳动者的不平凡事迹,全社会都知道,这是她们给这个世界留下的最为光辉的印记。她们的人生因为她们爱劳动而光彩。劳动光荣,劳动者伟大。

想起她们,便想起因为她们这样的一代人在她们那个时代流行的一首歌:“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想起她们,就想起毛主席那一段著名的话:“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

image005.jpg

想起他们,便想起一群人,董家耕、侯隽、尉凤英、吕玉兰等等,便想起在河南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知青们,甚至想起后来两千多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不管后来怎么评价这些重大的历史上事件,但今天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正是解放以来有了这一大批与工农相结合的青年朋友,我们的共产党才继承了老一辈的革命思想和美好传统,才引领了新生共和国一代代人爱劳动、爱工农的浩然正气,才成为共和国新一代的精神主流,才支撑起共和国巍然屹立的不倒江山。今天共和国的主要领导者,人生多半有这样的光荣的历史。这是我们在美国及西方势力一次次对我们实行颜色革命的背景下,我们依然巍然屹立于世界的根本保证。不管你怎么想,我认为这都是不可否认的历史。

两位巾帼英雄走了,两个最爱劳动的劳动模范走了,突然觉得今天一提劳动,便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我们为什么今天不如过去对劳动叫的那样响了呢?过去那种光荣感忽然变得恍惚不可思议了。那时候,劳动光荣是那样深入人心。百姓以懒惰为耻辱,懒惰为人鄙视,懒惰被社会瞧不起,而今天,似乎远远不如当年了。当年我们唱“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何其具有时代精神,那是何等光荣,何等让人振奋。今天,却完全不同了,似乎悠然间毕业生们变成了“到美国去,到英国去,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去,到西方去,到能享受人生的地方去!”或者“到城市去,到一线城市去,到大企业去,到合资企业去,到金融单位去,到那些能挣大钱的地方去!”这些曾经俗不可耐的一类话,已经不再掖着藏着,成为一部分或者相当一部分人公开的座右铭。如今你去劳动,如果你再去像李素文大姐那样当一个卖菜女,像邢燕子那样做一个务农的农民,你就会被人瞧不起,就会被人鄙视,就会认为是一个人生没有价值的庸碌之辈。

爱劳动的劳动模范慢慢都老了,都走了,但愿她们别带走我们这个民族爱劳动的传统和习惯,别把那个崇尚劳动的时代也一起带走了。

image006.jpg

在北京生活,我们每年都能看到成群结伙光鲜靓丽的俊男靓女们,在国贸、在各种豪华场所出出进进,据说这样的居无定所的青年有七八十万,甚至上百万,她们每天在街头晃悠着,他们多数都是大学生,毕业了就是不愿到那些三线四线城市,更不愿去农村创业。为什么?因为到那里要去体力劳动,那是出力,大学生,怎么去做苦力呢?于是他们如蚂蚁般窝在城市,试图能够找到一个不出力或者出小力能挣大钱的机会。一晃多年过去了,结果还是一个没有成绩的北漂。有的想当明星的青年男女,更是鄙视劳动,企图一夜之间成为腰缠万贯的小娘炮小鲜肉,结果慢慢青春不再,成为一事无成的“横漂”“北漂”。人生啊,就这样在无所事事中荒废了。

一个社会不以劳动为光荣是危险的。

image007.jpg

毋庸说大学生,就是现在生在乡村,靠务农为本的乡下孩子,也不愿在乡下土里刨食了。大批的十万百万甚至更多的小伙子,宁可在城市街头当个保安,穿个警服腰里别一根棒槌,也不愿在农村种地,这种情况正在成为普遍现象。在我们大院里,有一个居住多年的施工队,很多在脚手架上做重体力活的工人,有的已经年过六十甚至七十,却依然在风里雨里干活,而他的儿子,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却在大院里,腰间别一根警棍,每天像少爷一般在那儿瞎晃悠。说是城市需要,其实主要就是怕出力。这种现象,在全国已经非常普遍。

一个社会,如果大家都鄙视劳动,对于这个社会是极其危险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世界,没有劳动,如果这个社会的青年都去做保安,都去梦想当明星,都想不劳而获,做梦都想一夜暴富,那么这个社会必然走向一个歪路邪路,这个社会注定是没有前途的。任何时代,劳动者都要受到尊敬。

今天,李素文大姐走了,邢燕子远飞了,爱劳动的劳模们一个个慢慢走了,但愿劳动这一光荣的传统不会成为我们对历史的一种遥远的回忆。不会成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尊敬崇尚劳动,劳动和劳动者永远光荣。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djhk/sw/2022-04-08/74777.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2-04-08 关键字:散文杂文  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