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为:闲话古人的问月诗词
一轮明月,与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生活发生了多么密切的联系,一代代的诗人们写下了多少吟咏它的华章!在这一诗词的百花园中,有一种别具一格的体式,那就是古人的问月诗词。它的数目很小,因而不大为人看重。值此中秋佳节,从古籍中拈出几例,聊为大家增添一点节日的兴味。
古人的问月诗词是以“问难”的形式来表现对于月亮奥秘的探索。它的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以屈原、李白、辛弃疾为代表的三个阶段。
屈原的《天问》可以说是问月诗词的滥觞。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强烈的科学求知欲和深沉的思考,对自然和社会提出了170多个问题,表现了他对一些传统观念的批判态度,流露出了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其中关于月亮的问难共有三项:
“日月安属?……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楚辞集注.天问》)
第一项的意思是,太阳、月亮是怎样附着在天空的呢?第二项中的“夜光”即月亮。古人认为月亮能周期性地生死循环,并以此解释它的运行变化。这一项的意思是,月亮有什么特殊功能,能逐渐死去继而又逐渐生成?第三项中的“菟”同兔。这一项的意思是,月亮有什么贪图,而把玉兔养在自己的腹中?
屈原虽然有此三项关于月亮的问难,但是并没有专门问月的诗章。李白继承了屈原的《天问》诗体,写了一首题为《把酒问月》的七言诗: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城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李太白全集》卷三)。
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关于月亮的问难较之屈原进了一步,又提出月亮生成的时间以及何以东出西没等问题。不过,李白是一位浪漫气质的诗人。他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气力去思考月亮的奥秘,因而在诗的下半部分,便转入了纯粹的抒情,即表达他宇宙自然的一贯亲情,以及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伤和眷恋。由此,我们说李白对问月诗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把问月从屈原的《天问》中抽取了出来,形成了独立成体的问月诗。
辛弃疾继承了屈原、李白的诗体,填写了一首《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忧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固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稼轩长短句》卷四)
这首词一连气提出了7项有关月亮的问难。上片的意思是:今天的夜晚,那皎洁可爱的月亮悠然自在地运行着,它到底要去哪里呢?难道是还有人间吗?这里月落的时候,那边正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可是向广远的天外望去.一片空旷,只有浩荡的长风在吹送着中秋之夜,哪里另有什么人间呢?月亮没有根系,它在圆形的轨道上运行,是由谁来掌握的呢?嫦娥既然不肯嫁人,又有谁人会挽留她呢?在下片的首句,诗人假设有人否定了自已的问难,回答说:“月亮是经过海底而由西向东的,你提的那些问题都是无根由的。”以下四句,都是诗人对这种回答进一步提出的问题,意思是:这种回答更使人因不可理解而犯愁了。那在海底纵横万里的长鲸,岂不会把月亮上的琼楼玉宇撞破?蟾蜍当然是会凫水的,可那玉免也懂得水性吗?如果说都很齐齐整整,没有什么伤害,那月亮又为何渐渐残缺得像钩子一样呢?
读过这首词,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到:它无论是在思考的深度上还是体式的完备上,都明显地超过了李白的问月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诗人提出了大地处于宇宙三度空间及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猜想。这首词雄辩地证明:早在公元12世纪,我们的祖先对于地球及月亮的探索就已经接近了科学。
然而,我更看重的不是问月而是对月发问的诗词。例如,以“月子弯弯”为题的吴中民歌创作,从南宋到明代,可谓汗牛充栋,很难精确统计到底有多少首。这些民歌都是以“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为上联,下联则由作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去自由地提问,如“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几家朱门酒肉臭?几家乞讨在街头?”“几家画楼红绡帐?几家冻死抛荒丘?”很明显,问月的人是以对月发问的人为基础为前提的。没有对月发问的那些人的劳作和苦难,那些问月的人就没有问月的那份从容。伟人早就说过:人类只有在有吃、有穿、有住处的时候,才能从事科学、艺术之类。我的愿望是在将来的某一天,那些对月发问的人也能优雅地去问一问月,或者像我这样扯淡一些关于月亮的闲话。要说“团圆”,那才是普天下全人类的大团圆。
1983年9月1日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djhk/sw/2021-09-20/71381.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