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顺:江西首富村的抉择
进顺:江西首富村的抉择
赵东旭
进顺村名片
进顺村隶属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全村辖区面积0.68平方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419户,1441人。20多年来,进顺村坚持发展集体经济,制定“发挥区位优势,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本运营”的战略,历经“盘活资产打基础,以地换地拓空间,招商引资谋发展”三个阶段,建立了“一个集团、三个园区、三家宾馆、五大市场”的进顺产业群,使进顺村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职工,从职工到股东的历史性转变。2012年,进顺村全村总产值41.5亿元,利税1.15亿元,纯收入455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逾2万元,被称为江西首富村,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十大名村、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等国家级殊荣。
它是革命老区江西第一个亿元村,也是江西首富村,它创下了江西省的村级“七个率先”:率先建起农民管理的四星级宾馆并组建旅游企业集团;率先引进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改造,村民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率先实行村民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率先让村民住上了现代化花园式农民公寓;率先实现村级财税连续十几年名列全省前茅;率先实现村级税利突破亿元;率先让村民过上了“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小康生活。它就是与江苏华西村、山西大寨村、北京韩村河村等并称的全国十大名村之一——南昌进顺村。
逆向思维求生存——与城市一争高下
翻开进顺村的历史,进顺人祖祖辈辈以种粮、种菜为生,终日为起码的温饱而操劳,面朝黄土背朝天,始终过着清贫的生活。1978年全村生产总值56万元,固定资产10.5万元,村级年纯收入6.5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仅74元。
土地作为生产资料,曾是中国村庄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了“城中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了失地农民。 “城中村”的大量出现给中国的城市与农村提出了新的课题——城中村如何在城市里生存?失地农民如何与城市同步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顺村世代相传的种菜营生得以改变,先后办起了装订厂、米粉厂、化工厂、养鸡场等20多家村办企业。然而好景不长,村办企业经营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产品质量差、科技含量低、企业管理不完善,出现了大面积亏损。
事实上,发展村庄经济的道路并不好走。当时,随着城市的扩张,进顺村的耕地大幅缩水,1978年全村还有300多亩土地,后来因逐步被征用,到1986年前后,村中的土地只剩80多亩。到上世纪90年代末,进顺村已经基本没有可支配的土地。慢慢地,外出打工或通过出租房屋获取租金成为村民的第一选择。
1984年,年仅26岁的罗玉英被村民推选为村委会主任。深思熟虑后的进顺人大胆地进行逆向思维:决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宾馆、酒店等第三产业,向更高档次的村办企业进军,与命运抗争,与城市一争高下。
1986年,进顺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关闭部分村办企业,转让部分土地,集中村里全部资金在南昌市黄金地段建设了一座16层高的鄱阳湖大酒店,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宾馆、酒店等第三产业。尽管这个高度在当时的南昌市也是屈指可数,但它依然被南昌市民称为“农民宾馆”,迅速推动村经济驶入了快车道。
尤为可喜的是,鄱阳湖大酒店经有关部门批准,成为国家旅游局涉外“三星级宾馆”,进入全国百强行列,也是江西省首家由农民兴办的三星级涉外酒店。此时,进顺村已经完全确立了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路子。1993年,进顺村制定了“发挥区位优势,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本运营”的战略,在两委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开始了进顺村经济大发展的二次创业。建立了“一个集团、三个园区、三家宾馆、五大市场”的进顺产业群,使进顺村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从乡村到城市,从农民到职工的历史性转变。
1993年,罗玉英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全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鄱阳湖大酒店在外方手上承包,村里的经济负担很重。而且当时村里有200多名村民在家待业。这时,罗玉英果断拿起法律武器,短时间内从租赁者手上收回了酒店的经营权。同时,带领员工刻苦学习,掌握酒店管理制度,用仅有的10万元资金盘活酒店资产。在收回酒店经营权的第一年就实现盈利600万元。
罗玉英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又带领村干部到华西村、滕头村参观学习,回村后马上开展“讲村史、讲家史、讲发展史,比精神、比技能、比贡献”活动,激励全村干部群众“富而思进”。1997年,进顺成功组建了江西鄱阳湖旅游企业集团,填补了江西省没有农民办旅游企业的空白。
2006年,进顺村集体固定资产已达5亿元,实现总产值20.5亿元,完成税利7309万元,实现村级收入266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9547元。
进顺村的经济大发展,为全村生活大变样、文明大提升创造了先决条件,从而一跃成为江西的首富村。
跳出进顺谋发展——不断拓展产业空间
为了延伸产业领域,拓宽生存空间,没有耕地的进顺村在城市中求得生存的基础上,开始向工业园区和市场方向发展,迈出了“跳出进顺谋发展”的步子。
1998年8月,进顺村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罗玉英提出的有关“退西进东”的议案:将进顺村处于洪都大道以西的12亩苗圃置换洪都大道以东的41亩土地,为进顺村未来发展拓展足够的空间。这个议案后来被归纳为罗玉英主持工作以来进顺村进入发展的第二个关键阶段的宣言。
2002年,进顺村在昌东工业园购地360亩,首期建成207亩的昌东鄱阳湖工业园,并依托工业园区成立了鄱阳湖物业管理公司、研发中心等;2004年,世界500强企业德国麦德龙公司落户进顺,江西华宏、江西明豪两家4S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也于同年进驻。2005年,国内200强企业苏宁电器落户进顺。2006年,进顺村以土地入股45%的方式组建了南昌鄱阳湖建材有限公司。2007年,江西进顺物流公司注册成立。进顺村已形成了“一个集团、三个园区、三家宾馆、五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江西村社的领头雁。
此外,进顺村还“试水”金融产业,成功参股南昌市农商银行,成为其十大股东之一。如今,每年进顺村集体经济净收入数千万元,村民除按股分红之外,还可享受18种村级福利。
但经济的富裕强大并不是江西首富村的全部内涵。长期以来,进顺村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福利工程,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家园。
罗玉英在党员干部中提出4个字:“多、高、好、精”,通俗讲就是:“你是党员,你的形象必须高于群众,你的奉献必须多于群众,你做事必须好于群众,你的技能必须精于群众”。
进顺村明确提出要教育和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有管理能力、有责任心”的“五有”新型农民,并以文明创建工作为载体,把对村民的培养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重上井冈山,重温入党誓词”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以及“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十佳爱岗敬业标兵、十佳五好文明家庭、十佳模范村民、十佳孝顺星、长寿星”等评比活动。并由村委会投入资金,设立了进顺村村民子女助学基金。凡村民子女考上重点中学、大中专院校、研究生的,分别给予数额不等的助学奖学金,考上清华、北大的可奖10万元。
进顺村也让村里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2006年,他们开始给村里90岁以上老人发长寿奖。村民只要年满90周岁可获6000元奖金,95周岁奖1.2万元,目前,获得长寿奖的村民共有10多人。
村民口袋满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村里建立了妇女健康之家、儿童关爱之家、党员之家、老年活动之家、便民服务之家,医务所、图书阅览室、健身房、棋牌室、休闲晨练场等应有尽有。村里还组织了业余龙灯队、扇子舞队、腰鼓队和集团公司的文艺宣传队。
村民摇身变股民——实现多重身份互换
只有坚持让群众享受发展成果,源源不断地拥有财产性收入,存富于民,惠及于民,才能使村里的发展得到良性互动。
进顺村邀请江西省有关专家对村里现有集体资产进行评估,将评估确认的8593万元(不含土地)折算成股份8000万股,其中,45%的股份按照一定比例配置给村民,55%的股份仍为集体股。
在股份认购大会上,全村村民当场签字认购,那热烈的场面,并不亚于当年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农民到股民,进顺村民进行了一次彻底的身份转变。罗玉英认为,让村民成为股东,完成“农民、村民、股民、员工、老板”多角色变换,才能让村民实实在在地得到“月月有工资、年年有分红”的多重实惠。
1999年和2002年,进顺村先后两次将村属企业南昌鄱阳湖集团有限公司的资产量化评估,将其中的3600万股配置给全体村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第二年,交足了股本金的股东就可分得现金红利,尚未交齐股本金的,则先用红利充抵应交的股本金。至2008年,进顺村全体“股东”都交齐了股本金,全额享有现金红利发放。
按照此前的三大原则,股份配置不再是简单的平均分配,而是按照村民的实际情况,划分出成员股、工龄股、岗位股、优抚股和特殊贡献股。成员股的分配也不是一刀切,而是区分出三个年龄段:0岁~7岁,7岁~14岁,14岁以上。
将“股份制”与“合作制”有机融合,让村民人人持股、个个当家,每年村民股利分红300余万元,人均分红2000余元,户均分红7000余元。率先实现村民社会统筹保险,解决村民后顾之忧。
为让村民享有更多的村集体资产权利,2016年初,进顺村再一次启动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将另外归集体所有的55%股份全部量化给村民,实现了村民持有村集体资产100%的股权,成为江西省成功实施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独一村”。
据了解,此次量化总股份的55%共计4400万股,另加前两次量化时发放的奖励股等股份184.4万股,共计4584.4万股,按每股1.44元的价格量化给村民,可用于量化的净资产为34564.94万元。今后,进顺村每年在村集体净收入中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发展基金各10%后,按股权给村民分红。
在实现村民向职工的身份转变后,进顺村以职工的身份给村民缴纳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金,把村民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村民还享有18种福利,人均每年可享有2000余元的福利费,免费提供医疗服务,村民住院医疗费可报销50%,村民独生子女住院医疗费可报销100%。2007年,进顺村与湖坊镇医院联手,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准,打造一流的村级医务所,确保小病不出村。免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服务体系,进顺村按“公寓化模式、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生活”的要求来打造进顺小康家园,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全由村里支出。
进顺村每年从村集体利润中分配出一部分作为大病救助专项资金,大病至少可获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救助。进顺村以集体股份的形式无偿地配送给0岁~7岁、7岁~14岁、14岁~18岁的村民子女,确保村民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设立了奖学金制度,村民子女考上高中、大专、大学都进行相应奖励。设立了村民就业培训基金:进顺村每年抽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村民培训或继续教育的活动经费,并以村属企业为依托,经常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和村民再就业指导,提升村民的就业率和创业指数。
进顺村民经历了从农民到工人再到股民的“身份置换”,可谓“人人有股份,个个有保险,月月有薪水,年年有分红”, 最高的单户每年可获近2万元的红利。
村级民主管理始终坚持“两公开(党务公开、村务财务公开)、三自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教育引导广大村民群众参与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真正代表了广大村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坚持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同时,进顺村注重两方面的监督,即在村民自治管理上建立了审计小组和监督小组,在企业管理方面完善了监事会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探索,使村级管理呈现出规范化、制度化、企业化三大特点。他们在年度工作管理条例中,明确了村两委的任期目标,量化任务细则,确定年度预算和决算,从经营管理、财务管理到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人事管理,全部依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运行。
进顺村的村级民主管理,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2年11月,欧盟人权组织官员专门来进顺村考察村民自治情况。2005年,欧盟人权组织专家再次来到进顺村,观摩第六届村民委员会自荐式换届选举,他们对进顺村的民主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3年,为了让进顺人住上符合小康标准的住房,进顺村在江西省率先开始建设农民小康家园。罗玉英分片区召开户代表会,每户派一人参加,然后,根据大家的需求,设计多种不同的房型,如复式结构、三室二厅二卫、二室二厅等,每平方米800元。当时方案和房型确定下后,村小组长上门挨家挨户登记,先确定房型,至于楼层和朝向,则通过抓阄决定。在小区的基础设置配备上,村集体投入2000万元。
如今的进顺村民,每个人都有几个不同的身份。他们谈起股份合作、资本运营、产权明晰等新鲜词汇,竟如数家珍,像当年他们谈起自家种植的蔬菜品种一样,个个都像是经济学家。
进顺,一个奋进在全面小康道路上的明星村,它的探索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它的成功展现出了中国农村的希望和未来!
罗玉英治村名言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智慧源于自信,坚韧源于责任,刻苦源于土地,热情源于乡亲,公心源于党性。
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就是要做到党员“形象高于群众,贡献多于群众,做事好于群众,技能优于群众”。
一个支部就是一面旗子,必须高高举起来。怎么做?必须有一个约束机制,摸得着,看得见。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wzzx/djhk/jswx/2018-01-07/48153.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