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问题不仅仅是反党那么简单
莫言否定中国革命史,例如借助小说栽赃污蔑八路军不抗日、强抢民女、共产共妻,丑化志愿军战士,否定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以及私下辱骂教员同志等等,已被大家把底裤扒得差不多了,就连莫言自己的原话“我一开始就是用小说反党,每部小说按照五十年代的标准,都是极右派,一个也跑不了”也被刨了出来。不过,你以为莫言就是对共产党看不上眼吗?那可就太小瞧他了。
正如很多网友总结的,从反毛反共发展到反中华民族,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思想堕落的共同轨迹。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把教员和共产党说得再坏,骂得再狠,也无法解释为何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为了能自圆其说,历史虚无主义者的归宿只有两个:倘若认为中国人孺子可教,只是缺少基督教传统的,便去做了神棍,这以余杰、孙海英夫妇为代表;而认为中国人从根子就坏了的另一部分,转向为“逆向民族主义”。所谓逆向民族主义,和希特勒的种族主义类似,只不过认为自己所属的民族才是该杀的那一批,所以通过拼命打杀同胞来证明自己还有点用处。逆向民族主义者认为中华民族不配活在地球上,因此也反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因为是他们阻止了中华民族的灭亡。在公知们公开叫嚣“杀左族毛”、“宁可十年不将军,不可一日不拱卒”的前些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黄旭华等人都曾是他们辱骂的对象,就连袁隆平也遭到一个叫方力钧的三流画师的丑化。逆向民族主义者发展到极致,就是仇恨自己的中国血统,这以“精日”为代表(但我感觉“日杂”,即日本的杂碎这个名字更合适)。2010年拿了“炸药和平奖”的刘三百,和2012年拿了“炸药文学奖”的莫言,堪称是逆向民族主义界的卧龙凤雏。
刘三百认为中国人种是落后人种:“我绝不认为中国的落伍是几个昏君造成的,而是每个人造成,因为制度是人创造的,中国的所有悲剧,都是中国人自编自导自演和自我欣赏,这可能与人种有关。”当年,方教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引进总理”,而历来对方教授看不上眼的刘三百干脆提出了一个著名口号:“中国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潜台词是方教授说的改变政治制度没用,必须要引进洋人来帮助改良人种。
受刘三百的启发,莫言把中国人种不行、引进洋人改良人种等干巴巴的口号变成了生动的文字,写到小说《丰乳肥臀》里了——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他的好(猪)哥(队)们(友)、89年叛逃的刘再复说的:
“我的一篇文章称赞莫言是‘生命的旗手’就指这一点。他说我要痛心疾首地呼喊,告诉我们中国人,种在退化,中国男人已经不像男子汉了。这正是‘中国大地上的野性呼唤’。在《丰乳肥臀》开篇,就看到了‘种的退化’。母亲一连生了七个女孩子,她一直盼望生一个男孩。后来母亲与一个瑞典传教士有了私情,生出一个孩子,竟然是男孩,取名‘上官金童’。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中国的种需要杂交,才能发生生命的爆炸。”(刘再复《高行健、莫言比较论》)
这里插些题外话。莫言的作品一大特点就是脏,比猪圈还脏,三句话不离裤裆,没有忌口。这不,为了让读者理解改良人种的技术可行性,莫言在书中像理科生写科研论文一样,把洋传教士帮莫言他母亲改良人种的细节,包括他母亲的身体器官的形状和阴虱的运动轨迹,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文笔太美我不敢复制)。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人年轻时缺乏的东西,会在长大之后成为夸张的执念,进而产生报复性补偿的心理。因此我怀疑莫先生童年一定遭遇过什么,否则不会如他自己说的,裸体到15岁后突然穿衣服了。鉴于此,他原本的笔名应该是莫阉。
莫阉,对不起,是莫言,把他的另一个好(猪)哥(队)们(友)贾平凹也带坏了。受莫言的启发,贾平凹通过临摹公厕墙上的小黄画(网上可以搜到不少),也赚了不少外快,不知道给莫言提成了没有。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当年把《丰乳肥臀》推上神坛的七个评委:徐怀中、汪曾祺、谢冕、李锐(不是死掉的那个变节分子)、苏童、王干、刘震云(评委名单来自评奖的《大家》杂志1996年第一期),以及认为莫言小说美得很的那几家杂志社和出版社,他们的文学水准和审美水准也应该和莫言差不多吧。
至于一些网友耿耿于怀的,莫言宣称“不赞美”的同时却谄媚日本,也很正常。毕竟日杂也是逆向民族主义的一种。在日杂看来,做为劣等民族的中华民族不应被赞美——这自然也包括那些长期被莫言节选版蒙蔽的中国人,而人家日本在二战后通过引进美国大兵,真正实践过人种改良,所以已经变得不劣等了,不应被赞美吗?
一个作家最怕读者看不懂他的作品却胡乱解释。所以,当莫言了解到网上关于他的激烈争论,发现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没讲到根子上,不予理会也是情有可原的。莫言一定在想:老子既然做出了违背祖宗的决定,连祖宗都卖了,你们却给定性为反毛反共,那么这祖宗不就白卖了吗?!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minxinsuoxiang/yulun/2024-05-07/87895.html-红色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