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高兴》为何会热?
《中国不高兴》一书上市半个多月,发行已超过30万册。不喜欢这本书的人说,都是商业炒作。看过这本书的人,很多都会改变原先的看法。这几日有媒体记者多次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会受到大家的关注?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会不一样,我只说说我的看法。
半年前,在北京郊区与其他几位作者连着三天神聊的时候,我们也问过自己:这本书出来后,读者会欢迎吗?透露一点内幕消息,策划人张小波也没有料到今天的结果,他当时只想有10万册就不错了。而我对于这本书的预期,就像我连续写了4年博客一样,只想有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观点,只想向更多的人传达自己比较负责任的观点就行了。书和博客的差别在我看来,只是传播方式不同。因此,《中国不高兴》上市后的反响,多少也出乎了我的意料。
这几天想了想,《中国不高兴》引起广泛的关注,确实是有原因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30年前,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社会从上至下,大致都有相对明确的目标,例如,人均800美元、翻两番、小康水平等等。这些目标应该说是比较具体的。30年过去了,改革开放早期较为具体的目标,大致实现了,有些人还超前实现了。30年过去之后,中国再次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
经过30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国内的社会结构和各种力量出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局面,一些人受益巨大,而一些人没有获得多少实质性的改善,而更多的人对于中国和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处于焦虑之中。稳定感、安全感、目标感的缺乏,使人们对未来有一种或明或暗的焦虑。从具体目标说,翻两番实现了,下一步还能达到多少?为了达到那个目标,整个社会还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从国际环境来说,30年来,国际环境也相对比较稳定,甚至可以说,在一段时期内,国际环境是一片歌舞升平,新经济仿佛给人们描绘了美好的图画。但是,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国际环境变得极为动荡,重大的变革呼之欲出。对于中国人来说,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国际社会的了解,大多还比较表面化,而在这30年间,中国人的生活与国际方式日益接近,亲身感受与道听途说,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对于外国人来说,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GDP总量排位第三的“大国”,当全世界经济都不景气的时候,唯独中国似乎还在涌现着潜力,那么,未来的中国究竟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从国内到国家,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面对中国当前的国内外局势,都在试图寻找答案。《中国不高兴》的出现,恰好符合了人们试图寻找答案的愿望。其中有些人的愿望可能比较强烈,有些人比较模糊,但是,《中国不高兴》让他们模糊的想法清晰了起来。因此,我认为,《中国不高兴》在当前出现,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恰恰就是当前很多人都在考虑的问题,或者,它激发了人们开始考虑很多当前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且,由于《中国不高兴》涉及的面比较广,人们比较容易在其中找到与自己契合的思考点。
但是,我必须说,《中国不高兴》提供的并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关于未来的施工蓝图,而只是我们几个作者对这些问题长期认真思考的结果。也许对有些人有用,也许能激发一部分人自己开始思考。当然,对于还有一些人来说,尤其是一些既得利益者,当他们感觉到《中国不高兴》的某些主张会威胁到他们现在已经到手的成果,或者,他们对未来的构想与《中国不高兴》展示的思考结果大相径庭,他们就会反对。反对很正常,但是,我希望反对者不要像李银河先生那样,书也没看就下了定论,因为《中国不高兴》可能会影响他的既得好处就一棍子打死。《中国不高兴》应合了当前中国社会的方向感需要,我想,这就是它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在反对意见中,有一种论调对于社会公众是很不负责任的误导。这种论调认为,《中国不高兴》提倡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民主。我不想同这种论调探讨理论,只想举一个例子。美国的民主是很多人赞赏的,而且,人们认为,美国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它从建国开始,就制定了民主的政治制度。那么,我们为何不能同时接受这样的事实:制定美国民主制度的开国元勋,个个都是自豪的爱国者!因此,美国的例子就可以告诉持这种谬论的人(例如李银河先生),民主和爱国并不矛盾,并不对立。而且,《中国不高兴》一书,明确地提到了很多中国的内政问题,其副标题“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已经清晰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当今世界是各个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关系,只要主权国家不消失,民族主义一定会存在。民族主义换一个角度说,就是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利益、保护利益。难道中国不该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中国争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某些其他国家就不得不让出一些利益,所以他们就会紧张,就会反对。这很容易理解。举个例子来说,当中国决定自己造大飞机,国外卖大飞机的公司以及这些公司的代理人、追随者、盲目拥护者就会反对。他们说不出自己将少赚钱的话,只好指责中国的民族主义,将中国保护和争取自己利益的民族主义描绘成一团漆黑。难道就因为他们反对,我们就该放弃?
反对《中国不高兴》的人,常常拿“理性”当作批评的武器,我希望,批评者自己也能理性一点。一位学者对这本书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在烂人眼里,这就是一本烂书;在牛人眼里,这就是一本牛书。我不至于像这位评论者这样搞两极分化,但是,我相信,读一读这本书,至少会启发你思考很多问题,而我们并不指望人们全部接受我们的观点。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www.oliviahoang.com/minxinsuoxiang/dushu/2013-05-02/17248.html-红色文化网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