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新华社要在党的领导下,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人民情怀,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加强对外传播,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新华社建社9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向新华社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
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在新华社干部职工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总书记的贺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华社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是对全社干部职工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新华人要不负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厚望,不负人民和时代的重托,赓续红色血脉,坚持守正创新,为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不懈奋斗,更好地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坚定不移跟党走 旗帜鲜明讲政治
“90年来,新华社坚定不移跟党走,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记录时代精神,传播中国声音,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华社历史的回顾与充分肯定,让新华社办公厅调研室编辑李思阳倍感振奋:“新华社是我们党创办和领导的新闻舆论机构,90载风云激荡,‘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每一位新华人的血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始终践行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职责。”
90载岁月如歌,有多少壮怀激烈,就有多少奉献牺牲。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150多名新华英烈献出了宝贵生命。
“在90年的漫漫征途中,新华社始终与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壮丽的篇章。”新华社研究院新闻史研究室主任万京华说:“我们要继续发扬老一辈新华人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工作作风,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红色气质历久弥新。
今天的新华社,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加快推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华社国内部重点推出“第一观察”“鉴往知来”“图文故事”等报道习近平总书记活动的栏目,充分展现大党大国领袖领航掌舵的核心作用;围绕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庆祝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推出《关键抉择,必由之路》《人间正道是沧桑》《风雨无阻向前进》《中国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决战》《砥柱人间是此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走向民族复兴纪实》等一批精品力作。
回顾参与采写重大主题报道的过程,新华社国内部中央新闻采访中心政文采访室主任张晓松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把习近平总书记活动报道和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作为重中之重,用心用情推出更多服务国家大局、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的新闻作品,让党的主张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让主旋律成为聚人心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传遍新华社遍布全球的200多个分支机构,鼓舞着1万多名新华社干部职工。
新华社保育院院长王春花说:“我们要进一步发挥铸魂育人主阵地作用,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他们心中播撒红色种子,让新华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芒!”
坚守人民情怀 不负时代重托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的“坚守人民情怀”,正是新华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传承、取之不竭的精神养分和砥砺奋进的动力源泉。
为什么拍、拍什么、怎么拍?这是新华社摄影部社会新闻采访室副主任邢广利常常思考的问题。“深入基层,才能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才能真正践行‘勿忘人民’的理念。”邢广利说:“有幸身处伟大时代,我将继续践行‘四力’,以‘一图胜千言’的新闻作品观照现实、感召人心。”
只有离百姓足够近,报道才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只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新闻才能在历史长河中流传隽永。新华社的90年,始终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
“我和同事们用车轮和脚步丈量贵州的山山水水,见证了这个曾经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省份的沧桑巨变。”回忆起难忘的报道经历,新华社贵州分社政文采访部主任李惊亚深感,只有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融入生活,才能收获沾泥土、带露珠、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精品力作。
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华社记者始终秉持这一优良传统,把党的声音传递到人民群众之中,发挥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调查研究是传社之宝。”新华社记者王海洋表示,只有扎根基层、增强“四力”,围绕国家大局,反映群众关切,才能以手中之笔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更好地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智库”的职责使命。
“从庄严雄壮的阅兵现场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武汉‘红区’,每当我冲向新闻一线,就好像进入了一种‘通电’状态。”新华社湖北分社摄影记者肖艺九说,今天我们有更多机会去参与、见证并记录,要继续投身伟大时代的火热实践,为人民留影、为时代记录,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坚持守正创新 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
“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的要求,引领新华人深入思考新时代创新发展的路径。
新华社总编室全媒编辑中心姚竣译说,无论媒介环境、呈现方式如何变化,新华社始终坚持运用新锐技术和手段,创作有情怀有品质的正能量作品。“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融媒体的有效叙述方式,不断提升与互联网受众的共情共鸣,推出更多有深度、温度和力度的新闻产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华社推出《红色气质》《望北斗》《大道之行》《英雄之城》《2021,送你一张船票》等一大批情理交融的融媒产品,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形成良好品牌效应。
面对新闻传播分众化、差异化、对象化的新特点,新华社积极打造主流网红记者,将专业性阐释融入个性化表达,以“正能量”带动“大流量”。
新华社国际部推出的英文脱口秀节目“迪迩秀”,以地道英文口语、戏谑口吻对国际热点事件进行犀利点评,收获了海内外年轻粉丝的喜爱。
“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提出加强对外传播,让我们的干劲更足了。”“迪迩秀”工作室主持人王迪迩说,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好新华社全球布局优势,加强国际传播创新,向世界展示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不惧山高水远,耕耘海角天涯。经过90年开拓创新,新华社以日均8000条的发稿量,服务全球8000家用户。
“不同的时代,同样的使命。”在伊拉克近4年的驻外工作经历让新华社巴格达分社首席记者张淼感到:“只有坚定立场、提高站位,报道才能更具全球视野,阐明中国观点。我将继续奋斗,传递和平之声,融通中外交流。”
今年以来,依托新华社对外部记者徐泽宇个人海外社交媒体账号“小快灵”的优势,新华社徐泽宇工作室创新话语方式,以全媒体、小切口讲好中国故事。
“面对纷繁复杂、充满挑战的国际新闻舆论场,我们更要传承先辈身上的红色基因,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国社,为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贡献力量。”徐泽宇说。
九十载奋斗辉煌,新征程扬帆再启。全体新华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心描绘时代画卷,用力奏响时代强音,更好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早日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新华社记者吴晶、王思北、范思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