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郭松民:反思“李云迪现象”

作者:郭松民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  

反思“李云迪现象”

郭松民

对待西方的一切,正确的态度仍然是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

01

  10月21日晚,警方发布消息,李某迪涉嫌嫖娼被依法行政拘留。虽未点出名字,但大家马上就明白了,“李某迪”就是“国际钢琴家”李云迪。 李云迪这次“失足”,后果是惨烈的。

  中国音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消了李云迪会员资格,中演协也雷厉风行地宣布对李云迪进行从业抵制,四川音乐学院不旋踵之间就摘掉了李云迪钢琴工作室牌匾,商务合同也相继解约,未来李云迪还可能面对天价索赔。 “李云迪涉嫌嫖娼”也成了萧瑟秋风中互联网上的一个热门“大瓜”。相关新闻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和百度热搜前两名,一夜之间,昔日万众倾慕的“钢琴王子”变成了人人笑骂的“劣迹艺人”,以至于有人开始心疼他“挂着牌子在互联网上游街”了。

  在我看来,除了他的“明星效应”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在许多人的心目,总觉得钢琴是一种相当阳春白雪的艺术,钢琴家总是和高贵、优雅、诗意、品味、贵族气质,甚至高尚情操等等联系在一起。嫖娼是薛X子之类滚刀肉式的人物才干的事,国际钢琴家怎么可能会去嫖娼呢? 所以,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关注,不仅有震惊、困惑等因素,也隐隐有难以启齿的“受了伤害”的因素。 李云迪的真实品行、艺术成就,与他在这次出事之前社会给予他的过多荣耀与地位,公众对他过于热烈的追捧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在李云迪已经光环尽失的今天,我们理当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02

  李云迪成名,是2000年10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得金奖,为自己赢得了“国际钢琴家”的头衔。 几个月后,年仅18岁的李云迪就登上了被亿万人收看的央视春晚舞台,很快又参加了元宵节联欢晚会。 从此之后,幸运之门就为他打开了。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他可谓顺风顺水,捞金无数,也为自己收获了许许多多“委员”的头衔,还做起了音乐学院的副院长。 这里一个始终没有引起重视的事实是,李云迪擅长的是西方古典音乐,而在中国,西方古典音乐的基础相当薄弱,真正热爱并且通晓西方古典音乐的人并不多,从任何意义上说都是小众。

  这就意味着,李云迪之大受追捧,主要还是源于一种大众在潜意识中把西方文化视为“更高级、更文明”的心理,而并非真正源于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热爱。

  不客气地说,这还是一种文化殖民化的心理。追捧李云迪,并非是追捧他演绎的西方古典音乐,而是追捧他身上携带的“西方文明”光环。 这是一个泡沫,李云迪这次的陨落,不过戳破了这一泡沫而已。 面对这一现实是令人尴尬的,但我们必须对李云迪现象进行反思,并通过反思清除意识深处的殖民化思维,否则就难以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03

  行文至此,有人也许要指责我反对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了。 这是不对的。 我并不反对学习、吸收西方文化了,恰恰相反,我认为中国要创造出21世纪的新文明,就必须借鉴、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

  我所反对的,是把文化和文明分出等级,同时把西方文化、西方文明置于第一等级,纳头便拜。 对待西方的一切,正确的态度仍然是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总之,要有自己的主体性,要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奴役、被统治。

  经历了李云迪事件之后,那些喜欢钢琴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人当然可以继续喜欢,那些对这些无感或不喜欢的人也不再因此自惭形秽,更不会为了证明自己有品位而去追捧“国际钢琴家”,而是目不斜视地坦然走过——如此,也就算是有了进步。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wh/2021-10-24/7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