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警惕劣质文化“入侵”中国

作者:张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说,除了16世纪的西班牙和17世纪的荷兰之外,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英国以及在那之后的美国,是绝无仅有的两个名副其实的全球帝国,两者都拥有世界性而非区域性的政治视野和权力资源——19世纪英国的海军优势,以及20世纪美国的空军优势——有独一无二且基础合宜的世界网络加以支撑。然而不论以往还是现在,仅拥有这些并不足够。在现代经济尚未全球化之前,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当时主导了工业世界的经济,同时也把各自的文化推向世界各地,发展文化霸权。文化和教育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因素,有其重要的经济作用和社会调节作用。这两者如果能很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可以提高国民生产力以及提升国家吸引力的。我们可以分别来看看英美两国的文化、教育发展道路有什么异同。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

英国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它包罗万象,很难一言括之。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岛国的神秘感、殖民帝国的“日不落”辉煌、层出不穷的名人,它还是绅士品格和绅士教育的发源地,现代英语随英国政治势力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等等。

被称为“美国精神的先知”的19世纪著名哲学家爱默生认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国家。他非常敬重这个古老的英格兰,敬重她的财富、荣誉、战利品,同时也十分敬重她千年来集于一身的各种弱点,因为她不可避免地忠于这些不能轻易改变的古老习俗,同时她受制于贸易交换和不计其数的新模式、结构、艺术、机器和竞争人口的束缚。这些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英国对外宣传英式文化是不遗余力的。《一九八四》与《动物庄园》被英国和美国政府翻译、出版以及传播,这两本书的传播方式反映了战后文化与帝国权力从英国向美国的转移。在《动物庄园》的传播中,英国情报研究处还安排并资助了小说的连环画的制作与发行,连环画共有90多幅画面,每天以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的报纸上刊登,连载时间超过了三个月。另外,还可以注意到,由于英美历史上的姻亲和殖民等关系,英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容忽视,而且现代化进程中,英国受美国文化的影响有加剧趋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的文化批评家们越来越发现,美国并没有效仿英国和其他帝国的权利模式通过占领进行扩张,而是以大众传媒的方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领土疆界传播其影响力,对英国乃至世界进行文化殖民。随着美国化的日益严重,在英国引发了对“高雅”和“低俗”文化之间的“大鸿沟”的争论。

英国的当代文化也开始走上大众文化的路线。可以从以下的调查中窥视时下英国年轻人审美中的文化产品。2004年,英国一家著名酒业公司以“提到英国你会想到什么”为题,在本土进行了一次大调查,通过征求上千名民众意见选出了英国的“十大特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竟然比不过英国传统美食——炸鱼薯条、土司面包夹烤牛排以及约克布丁。相形之下,文化界的代表就少得可怜了。英国第一文豪莎士比亚只以32%的得票率位居第28名。

19世纪50年代起,英国技术教育的缺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870年颁布的《教育法》,规定实行小学教育,寄宿学校的经费由地方税收负担,这在工业化历史上是姗姗来迟的一步。在这个教育法通过时,它的提案人——来自布拉德福德的议员威廉·爱德华·福斯特对下议院说了下面这番话:“我们不能再耽搁了。我们工业的繁荣取决于加速发展初等教育。”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领域,尽管根据1902年颁布的新《教育法》进行了改革,却仍然维持了社会分层。该法令授予文法学校以新的机动能力,这些学校只招收数量有限的当地学生,一些有才干的学生可以通过奖学金考试显示自己的才能,一些学生则是自费生。

强力扩张的美国文化价值观

从殖民地时代到19世纪末,美国的主流文化是受英国影响较多的新教文化。从20世纪初期到中期,移民的大量涌入开启了文化多元性发展时期,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国大众文化。美国文化糅合了世界各地的不同阶层、不同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样式和观念,就像是一个将零部件重组创新,生产出带有自己标签的文化,并将这种新面貌推向世界。这是美国文化能被全世界接受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文化对外传播与扩张的目的在于灌输美国的价值观。

20世纪以来,美国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大众文化领域展开全球扩张,其广播、电视、电影、书刊、饮食等文化产品几乎波及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对他国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甚至是构成对其他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的重大威胁。美国对其他国家进行单向文化输出,很少有外国的电视节目能够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却凭借着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优势,频频打入他国文化市场。

美国的教育真正兴起和普及已经是20世纪的事了。在1900年之前,很少会出现有多于2/3的城市学龄儿童上学的情况——这大多是因为工人阶层家庭很难不让孩子进入劳工市场挣钱就养得起他们。在1870年到1910年间,公立学校注册入学人数从690万增加到了1780万,并且公立高级中学的数量也从500多所增加到了10000多所。这让城市面临师资力量不足和教学建筑设施短缺的问题。教会学校在20世纪初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普及的作用。到1920年,教会学校在有大量天主教移民的城市,如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和圣路易斯,接纳了20%—40%学龄儿童注册入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高等教育有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成就。美国的大学固然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在维护美国统治阶级根本利益上的特殊功能和作用。

文化不平等现象

英美文化根植于其政治体制、外交政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之中,这种软实力构成了英美文化战略的重要部分。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英美文化的这些优缺点。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带有强烈意识形态的英美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绑架”和“入侵”。与“硬实力”相比,这种“软实力”所造成的后果更是灾难深重,难以补救。

在国家层面上来看,文化是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背景,对一国对外政策的手段、方式和风格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观念和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国际层面上,文化问题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促进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国际冲突。全球化使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西方国家总是处于一种主动出击的状态,而落后国家或地区却往往是西方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是不成比例的,造成了文化不平等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文化交融、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时刻保持思想上的警觉和慎独,对劣质西方文化坚决进行抵制。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wh/2016-08-15/39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