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政治武器:我军散发的《投降安全证》

作者:桃花舍主人   来源:桃花舍翁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对敌政治攻势中使用过《投降安全证》。

《投降安全证》对开四页,长十七点二厘米,宽十二点五厘米。首页印着“投降安全证”,分别用中文、英文、朝鲜文三种文字书写,落款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发”。证书尾页印有“一九五一年 月 日”字样,并钤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关防”朱红大印。证书中间两页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发布的命令,分别用中、英文字印行,全文为:

命令

凡持证投诚之敌方官兵,不论国籍,应本我军宽待政策,妥为接待,护送至最近之司令部或俘虏管理处,并切实遵行下列四大保证:

一、保证生命安全。

二、不没收私人财物。

三、不虐待,不侮辱人格。

四、受伤者给予治疗。

此令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

这《投降安全证》一般由各部队组织精干的小分队深入敌后散发,或用炮弹射向敌人阵地,有时也用飞机撒向敌方。

印制散发这种《投降安全证》是为了向敌军士兵宣传中国共产党军队宽待俘虏的一贯政策以瓦解敌军,但其中实际上体现着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仁义之战”传统揉合起来形成的一种思维,即将敌军俘虏与某种程度上抽象的“战争贩子”区别开来,对俘虏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据有关史料显示,志愿军对俘虏很宽待,除上述《投降安全证》中所列保证外,俘虏其它生活待遇同我军战士基本一样。前些年出版的当年参与其事者的回忆录披露,当时志愿军在朝鲜北部的碧潼郡设立战俘营,参加侵朝的十三个国家的战俘在其中受到善待,他们每年两次获发全新的夏冬全套制服,定期获得牙膏、牙刷、毛巾等物品,烟斗、卷烟纸、糖果、点心也满足供应,每星期发五盎司的烟丝,战俘营中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在耶诞节举行了晚会,甚至还举办过战俘运动会。虽然现在看来当时有的优待措施不无值得商榷的过度之处,但总的来说表现出中华文化所反映的真正人类高尚文明。

当年的《投降安全证》起到了很大作用。据当时在志愿军第50军149师敌工组任副组长的莫若健回忆,西元1951年1月第三次战役结束后,他在审讯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军队名将蒙哥马利麾下征战北非并参加过诺曼底登陆的英军29旅的战俘时,许多战俘便双手将《投降安全证》举过头顶,一边摇动一边有节奏地喊着:“We believe this!We believe this!”(我们相信这个!我们相信这个!)在另一支志愿军部队机炮连当宣传员的黄以孟则回忆道,有一次他和几个人出外找粮食,行至一片树林时遇到两个李承晚部队的散兵,这两人当即掏出《投降安全证》向他们要求投降。(见《我在朝鲜战场上审讯美英战俘》http://www.guancha.cn/html/51750/2012/02/01/64954.shtml,以及《投降安全证:对美军的特殊武器》http://www.fjdsw.com/h101703-15.htm)

鲜为人知的是,当年还存在过一种“山寨版”的《投降安全证》。据莫若健回忆,西元1951年7月12日下午他们师的高射机枪连击落了一架美军F-80战斗机,飞行员因跳伞高度不够被摔死,从尸体上找到了一张带有血迹的小纸片。这张小纸片也是对开四页,正面印着“通行证”三个汉字,封底的汉字内容是:“我军指战员:凡持证来归之外国军队必须善为□□。不论其国籍,士兵与军官,一律保证生命财物安全,不得杀害,虐待,侮辱,并护送至最近之部队司令部政治部。望各部队切实遵照。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部队 ”。《通行证》里面的英语内容翻译过来是:“他们追求的是美元。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美国石油公司以及麦克阿瑟本人在朝鲜都有数额巨大的投资。你们死了,这些亿万富翁们都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这是人人皆知的。是那些亿万富翁和战争贩子让你们到战场上来送死的。别相信他们的屁话。停止战斗马上过来。要想活命,回家,这是你们的唯一选择。

与规范的《投降安全证》相比,该《通行证》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关防大印,不符合我军的行文规则。而且,该《通行证》落款为“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少了个“军”字,多了“部队”二字,也不符合我军的规范称谓(“中国人民志愿军”这一规范称谓早在志愿军刚入朝时就确定下来了)。这种《通行证》显然不是志愿军印制的。

从《通行证》里面的内容来看,其针对美国士兵说话,指斥“亿万富翁和战争贩子让你们到战场上来送死”,具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区分的含义。可以推测,这种比较简陋的《通行证》,很可能是当年在敌后的朝鲜游击队印制的。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ls/2024-07-10/88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