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志愿军老战士忆上甘岭战役我军胜利的关键所在

作者:神农架人   来源:红色文化网  

红旗高挥,所向披靡

——写在上甘岭战役70周年

神农架人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从19521014日开始,于1127日告一段落,持续43昼夜,以美军彻底失败告终。硝烟散去70周年,但是这座被中国人民称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党的领导下铸就的精神泰山,时之越久,越显高峻与巍峨,永远屹立蓝天,激励我们向前,向前,向前!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充分证明,党的领导,胜利之基。红旗高挥,所向披靡。

一、永远的光荣与骄傲

上甘岭战役,是骄横一世的美国军队永远的悲哀与伤痛,是中国人民军队永远的光荣与骄傲。

当初,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长官范弗里特何其乐观。他计划攻占上甘岭地区两个高地,一为海拨597.9米,一为537.7米高地北山。他向“联合国军”司令官克拉克上将报告说,“只要两个营的兵力,最多5天时间,伤亡两百多人,就可以把这两个高地拿下来。打下这两个高地,就可以顺利攻占五圣山。中国军队失去五圣山,在中线无险可守,就会倒退一两百公里。”一席话把克拉克上将说动了,批准了他的作战计划“摊牌行动”。

敌人的炮火

19521014日清晨,上甘岭地区,大地忽然颤动,炮弹呼啸,炸弹似雨,硝烟弥漫,山岚燃烧。“联合国军”进攻开始。守卫两个高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45师前沿连队在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和影响下,在血与火中顽强拼搏,战斗异常激烈。可是情况发展并非如范弗里特预料。他们原定两个营至多5天解决战斗,结果兵力增加到六万多,动用大炮和坦克炮几百门,飞机两千多架次,时间延长到43昼夜,钢风铁雨把这两个高地犁松两米多,“联合国军”死伤官兵两万六千多人,仍未越雷池半步,最后只好罢休认输。这两个高地岿然屹立,仍在我手。美军在世人面前丢脸蒙羞。

据说美国西点军校把上甘岭战役摆了沙盘作为典型战例研究。研究结论我们不得而知,只知有军官说,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思想化。这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讲到点子上了。

二、胜利来自我军“气多”

毛泽东主席在总结抗美援朝作战胜利经验时说,“美军是钢多气少,我军是钢少气多。”这一精辟概括,也非常适用于我们认识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原因。上甘岭战役充分表现了我军的“气多”。这个“气”,就是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无私无畏的英雄之气,就是为祖国,为人民,为正义,为和平而战的浩然正气。

首先是志气。就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处处为祖国为人民着想,坚持自力更生的志气。

45师接受上甘岭地区防御任务后,他们立即动手打坑道,修工事。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原料自己找。美军投下大量炸弹片都是免费赠送的挺好的钢铁材料。他们自建了多座铁匠炉,锻造出大锤千余件,钢铲两千二百多根。穿山炸石需要炸药,他们从美军丢下定时炸弹中总计取得炸药3700多公斤。夜以继日干,军衣每天汗湿好几遍。究竟流了多少汗水,看看一尺多长的钢铲磨成巴掌般大小,就知战士的意志和毅力。他们在防御阵地上,打坑道305条,长达8800米,修堑壕、交通壕160条长达53000米。工程完工后,立即主动开展冷枪战。守在537.7高地北山的135团一连党支部根据战士邹习祥的建议,组织30个狙击组,冷枪打活靶,全连歼敌300多。师里及时推广了他们经验,全师6个月共冷枪歼敌7840人。

坑道工事和冷枪练兵为上甘岭战役胜利打下了基础。

二是勇气。为祖国为人民不怕牺牲的勇气。

敌人大量倾泻钢铁汽油,阵地成为火海,在连续打退敌人多次集团冲锋中,我军也遭受重大伤亡。但是指战员们把生死置之度外,祖国人民利益高于一切。135团一连同潮水般的敌人拼杀,全连歼敌500多人,许多战士身负重伤仍用最后一颗手榴弹或手雷扑向敌群,和敌人同归于尽。营部通向前沿的电话线多处被炸断了,电话班长牛保才冒着炮火查线,全身多处负伤,仍坚持查线接线。在最后一个断头处,带的线用完了,他牙咬一端,手拽一端,用身体作导体,保证领导通话。他光荣牺牲。被追记一等功、二级战斗英雄。在战斗最激烈时,师作战科长向军指挥所报告伤亡情况,军长秦基伟要师长崔建功接电话。秦基伟军长说,“阵地一定要守住!”师长坚定回答:“打剩一个团我当团长,打剩一个连我当连长。保证人在阵地在!”秦基伟把军部警连派上前线,命令给军机关每人发4个手雷,准备和进犯敌人拼命。他甚至要人为他准备一口棺材,死也要埋在上甘岭上。强将手下无弱兵。特功八连苗族战士龙世昌拖着重伤之躯,将爆破筒塞进敌射击孔,敌人把爆破筒顶了出来,最后龙世昌把自己身躯压在爆破筒上,使堡内敌人全部粉身碎骨。特级英雄黄继光在非常关键时刻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为部队开辟胜利通路,用年轻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歌。

三是才气。我军在和敌人斗争中表现出丰富的才华与智慧。

敌有鬼主意,我有神妙计,敌人钢多炮凶,我军巧妙利用坑道,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白天有时让出表面阵地,用炮火杀伤敌人,夜晚从坑道出击,夺回阵地。敌人占领表面阵地如坐在火山之上。于是疯狂破坏坑道,我们则针锋相对。敌在坑道口设铁丝网,我们就炸掉它。敌使用火焰喷射器,我们就在坑道口修防火墙,人员撤至纵深。敌在坑道口堆放大量罐头盒为其报警,我们就不停向罐头盒投碎石制造声响吸引敌人火力,最后麻痹敌人。敌人在阵地上修建碉堡,我们就用战斗小组出击不断炸掉它。消耗敌有生力量。上甘岭特功八连奉命进入前沿坑道,要通过敌人一片密集炮火封锁区。连长带领几个骨干来到封锁区仔细观察,弄清敌人炮火规律,研究科学行动方案。结果,全连除个别轻伤以外,一百多人都安全穿过弹雨,顺利进入坑道。真是了不起的大智慧创奇迹。

三、有党就有主心骨

上甘岭的胜利,最关键的是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培养了人民战士的铮铮骨气。

这种骨气,建立在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基础之上,建立在支部建在连队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坚强政治思想工作基础之上,建立在崇高的科学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有党的领导,就有了主心骨,有了信仰,有了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力量。在上甘岭战役中,每条坑道都建立党的支部或党小组。正如上甘岭特功八连指导员所言:“当年井冈山支部建在连上,今天我们支部建在坑道里。”基层党组织就是战斗堡垒,把来自各个连队的成员团结在一起,形成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拳头。基层党支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坑道里最高指挥员连长离开指挥岗位,亲自去炸掉敌人碉堡,立即受到支委会严厉批评。共产党员们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一位指导员负伤失明,也坚持做思想工作,摸着为战士装填子弹。在共产党员带领下,大家战胜难于想象的艰难困苦。没有饮水,他们舐石壁,吃牙膏,喝尿液。一个苹果,推来让去。伤员们互让医药,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正是党支部的堡垒作用,成为我军艰难奋战而不溃散,并且越战越勇,越战越强的根本原因。

四、英雄永生,浩气长存

我们高兴看到,上甘岭精神的红色基因在党的领导下,在我们人民军队中,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炬,正连续接力,广泛传承。

1984年夏初,笔者作为《解放军报》记者和驻空军记者刘崇礼,还有《空军报》记者一起走访上甘岭特功八连。这时他们已经成为空降兵了。我们在班里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目睹上甘岭精神在继续发扬光大,十分感动。写了三篇报道。第一篇是来自上甘岭特功八连十篇短新闻,刊登在《解放军报》头版整版。头条标题是《这里没有“机降司令”》。什么叫“机降司令”?就是跳伞时胆小腿软,不敢出舱下跳,坐飞机降落地面的人。八连担任空降兵以来,党支部十分重视传统教育,战士们在上甘岭精神熏陶下,人人都是勇士。没有一个不是勇敢的跳伞者。第二篇通讯题为《光荣啊,战士的称号》,写八连战士以为祖国牺牲奉献为荣的精神风貌。刊登在头版。第三篇以《严是爱,松是害》为题,介绍八连党支部和干部们怎么带兵。连续报道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空军党委为八连记集体一等功。

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和记者阚士英、孙振宇还有《解放军画报》记者一起,到云南边防某部五连采访。这个连防地,一山四季,山脚下是夏季。战士全副武装在国境线站岗,阳光下,全身湿透,汗水顺裤脚往下滴。山顶终年浓雾笼罩,中午也要穿大衣。山顶驻有一个排,没有水源,吃水全靠山下送。我们军报和画报社4名记者随送水班一起上山。在山径小道上,有时攀悬崖绝壁,要四肢并用,半途靠壁休息,每人衣服都汗湿透了,脱下解放鞋倒出大量汗水。我们发现背水的战士流的汗水几乎和背送的水差不多了。山上战士体量战友送水之难,自觉节约用水,一人一天一搪瓷缸,饮用洗漱全是它。有时为一杯水,像上甘岭那样,推来让去。我们怀着激动,写了一篇通讯《八十年代的上甘岭精神》。分三个小标题“水、水、水”“送、送、送”“路、路、路”,刊登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报道在军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人们赞扬部队艰苦戍边精神,领导机关很快为连队修路修输水管道。这个事例也使我们看到上甘岭精神不仅在本单位传承,而且在全军得到普遍传承,已经成为部队排除万难的巨大鼓舞力量。

上甘岭精神影响深远,广泛传承,实在可喜可贺。

当年上甘岭战役,我们“钢少气多”在党的领导下,打出国威军威。今天我们钢多了,装备已经获得巨大改善。我们坚信,只要继续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治建军,发扬上甘岭精神,做到钢也多,气也多,我军必定永远无敌于天下。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ls/2022-10-13/78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