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王伟光:实现“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作者:王伟光   来源:红旗文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所谓“必由之路”,是指为达成目标必定要经过的道路,侧重强调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必须遵守的原则。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指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必然途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从革命、建设、改革到新时代实践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成功之路。将“两个结合”明确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因为“两个结合”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良性互动关系,既蕴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中国式现代化辉煌成就的实践经验,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回答新的时代课题、把握时代变化、引领时代进程所具有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

一、“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得以生生不息、蓬勃生长的基因密码,也是马克思主义汲取营养、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重要条件。“两个结合”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树常青的奥妙所在。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它以开放的姿态借鉴世界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同时沿着自己特有的文明轨迹和历史逻辑发展而生生不息。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的产物,其理论本身带有普遍性价值,但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马克思主义如何才能成为指导中国社会实践的理论依据,并且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呢?最为关键是要实现理论自身所具有的客观真理性、普遍有效性,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相结合,进而在中国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创新形态。这一创新形态既要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又要不断通过实践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动力和理论指导,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两个结合”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实现“两个结合”之“根”。“两个结合”正是“魂根”的高度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规律。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实践者和创新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和创新者。“两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与内在规律的指导原则,也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根本路径。100多年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用中华文明诠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之焕发出蓬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搬硬套进行语义上的“互换”“拼盘”,而是要在理念价值上实现“契合”“融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解决其拓展空间创新发展的中华民族形态;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实践形态;成为引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互释和融合的叙事形态;成为从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运用创新理论指导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形态。

二、“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第一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现实和实践等特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形成了中国革命建设的路线、战略和策略的过程。它所解决的是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问题,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不同时期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探索出适合不同时期中国国情的中国道路。

“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基础上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文明深厚历史积淀上开辟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文化沃土。中国共产党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充分认识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根据时代需要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内生动力。“第二个结合”阐明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经验总结。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他率先垂范、做出典范。譬如,他对出自《汉书》的“实事求是”作出新的阐释,使之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邓小平同志也为我们如何实现“第二个结合”提供了范本。他借用“小康”这个富有中华传统文化意味的民族话语,描绘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小康社会”成为表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概念,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范畴和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认识和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不断增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自觉性。譬如,将中华文明在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问题上提倡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转化为新时代中国坚持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为我们实现“第二个结合”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和理念鲜活地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念与价值,使得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因汲取马克思主义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种双向融合造就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形态。

三、“两个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理论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新时代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需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实际和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俱进地对指导思想进行创新性发展,进而形成指导现实、破解难题的最新理论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两个结合”的提出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中内含了两个理论实践方向:一是应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指导中国实践,二是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解决中国问题, 并在中国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问题和指导社会变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而,不同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具体实践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个结合”要求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不仅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还要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的文化传统进行理论创新,不能简单照搬经典或是外国经验和模式,而是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和模式。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理论推导,不能脱离实际、空谈理论,也不能不讲理论、盲目作为,而是要针对具体问题对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融合、相互推进,并在实践中对所形成的理论和路径实施检验,根据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具体实践情况指导调整发展战略,确保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验证。实现“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够更好地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困难,确保始终沿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

“两个结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积极适应新的发展变化,要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人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推动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两个结合”要求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既要传承优秀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又要积极适应和引领时代的变化。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结合,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指南、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信、和谐与团结,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凝聚力,为广大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和行为准则。中国也因此树立起独特的文化形象,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两个结合”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两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两个结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适应新的时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既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又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和谐以及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在“两个结合”过程中,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保留和发扬,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也注重社会公平、人的尊严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现代化的发展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破除了中华传统文化不适应现代文明的偏见,强化了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这种文化认同和自信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五、“两个结合”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

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其民族化和本土化、成功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的历史进程。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在解决实际困难和矛盾中,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和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新的实际,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比如,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相结合,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们党执政经验相结合,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等。

进入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人民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互融合,是一个重要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核心价值观,同时吸纳和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为了顺应时代需要、发展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思想文化领域的引导和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和创造,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思想和文化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例如,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结合,提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重大判断;将辩证唯物主义方法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结合,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需的系统思维方式;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诠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结合,提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厚的文化底蕴。

“两个结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立足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科学总结,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对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概括。实现“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本土化,转化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南开大学终身教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zz/2023-09-15/8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