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意外现身央视新闻联播,强烈呼吁:“中国13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就是伟大祖国!”
与此同时,美国人却在磨刀霍霍,很可能马上就要对华为下手,突破口就是所谓华为与朝鲜、伊朗、叙利亚、古巴等国家的联系。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商务部的行政传唤已经发出,要求华为高层提供证词,或者提交相关信息。“如果调查发现华为对上述几国的出口违反了美国的政策,触及美国国家安全,美国有可能限制华为获得关键的美制零部件和其他技术产品的途径。”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美国人口中那惯常的四个字——国家安全。
今年3月,美国也是以这样的理由提出对中兴进行制裁。时针再往前拨,2012年,美国国会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指控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对美国构成安全威胁。
四年一轮回,美国人老调重弹,让人嗅到了一股浓烈的选战味道。毫无疑问,“中国话题”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美国两党争相“示强”的工具,所谓的制裁背后,其实就是一种“政治操弄”。只不过,每每都拿华为、中兴开刀,让人不由得要感慨一句,山姆大叔装备库里的“硬货”真是不多。
透过此举我们更可以看到,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对经济“自上而下”的介入正日益加深。频频动用国家力量维护本国企业利益,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上升为国家间的竞争,这样的美国,哪来“自由市场”,哪有“平等竞争”?
不可否认,美国还是当今世界的老大,但他的心眼确实就只那么点大。这也在客观上加剧着中国公司走向世界的艰难。说白了,如果中国企业今天的走出去还是过去“小商小贩”的模式,自然不会有啥问题,但要作为高科技巨头向全球铺摊子,就很可能被美国紧紧盯住。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挑战自己“核心竞争力”,挑战自己“老子天下第一”的地位。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不可能看别人脸色行事,更不会退回到曾经简单粗放的开放路子。在高精尖领域,中国是注定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这是大战略,不会因美国的所谓制裁而改弦更张。而且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产品本身早已跨越国界范畴。单向制裁,很多时候不过是自我打脸。
以iPhone为例,供应商达到了450多家,比如处理器可能是台积电的,供应面板可能是LG的,快闪内存可能是海力士的。没有中国的一些专利,iPhone很难造出来;但如果美国拒绝技术供应,当前任何一家高科技企业都将难以为继。
可以说,美国人有拿住我们的地方,但我们同样有的是资本与其叫板。回过头看,中国很多年里对美国公司真是太实诚厚道了。一些美国公司向中国基础通讯网络提供设备,把电子产品打进中国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办公室,“居然”能够被当成合作者,而不是被看成有可能威胁国家安全的“木马”。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这应是我们回应美国对中国公司“滥用私刑”的直觉和常识。你讲国家安全,那么我们也要讲,而且要理直气壮地讲。如今中国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对美国的跨国公司有着重要利害关系,有必要围绕国家安全,完善有关法律和规则,增加捍卫国家利益的杠杆,必要的时候也应对美国公司的在华行为做进一步的审视。这样的人之常情应该不难领悟。
当然,最核心的还是我们在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上要真正有两把刷子。有论者指出,“华为和中兴代表了新的时代:一个第三世界的国家生产着第一世界的高科技。美国的公司从内心觉得很难适应这一点。”但话又说回来,美国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挥舞制裁之剑,就在于其掌握了我们的“命门”——我们的很多高科技产品,“高”的那部分,还是要来自于第一世界国家的输出,这不行。
战场有反复,这很正常。长期的优势往往在后来者一方。拥有雄心壮志,又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应该去享受那种克服巨大市场障碍时所带来的快感——那正是自我升级的关键时刻。
最后再加一句,任正非的名言:“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冬天来时)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现在是初夏,但我们确实也该考虑考虑棉衣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