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李玲:GSK仅是冰山一角--医疗市场化的恶果

作者:李玲   来源:《金融时报》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为《金融时报》撰文称:中国国内医药行业的大面积腐败是众所周知的事,葛兰素史克公司行贿丑闻仅仅是冰山一角。医院“以药补医”的逐利机制与医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结成了完整的灰色利益链。在这种潜规则运行机制下,葛兰素史克这样的百年老店也无法幸免。

  2009年,中国启动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是要斩断这条利益链。基层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院,从破除以药养医的旧制度为突破口,引发了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补偿、人事、分配制度和医药采购、配送制度的综合改革,开启了重构体现公益性、惠及老百姓的基层医药卫生制度的实质性改革。

  可是过去几年改革仅仅是在基层,而基层占总医疗费用不到20%,远远无法撬动长期形成的坚硬医药利益链,反倒是快速增加的医疗保险和政府投入为这条利益链添柴加油。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近13亿城乡居民,覆盖率超过95%;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快速上升,从2007年到2012年,期间政府卫生投入的平均年增长率为30%,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医药蛋糕越来越大。从数据上看200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1.2万亿,医院药品费用大约3500亿,2012年卫生总费用2.9万亿,医院药品费用在9000亿以上。自新医改以来,医药制造业和流通行业收入快速增长,企业利润增长幅度较快,充分享受了改革的“红利”。

  但老百姓享受到的医改红利却十分有限,过度医疗和用药严重,药品和耗材费用虚高,政府支出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并没有降低,使得百姓对医药卫生改革的成果感受不深。

  葛兰素史克公司行贿丑闻只是掀开了医药灰色利益链的头盖。医药行贿只是腐败的第一环,还有医生、医院以及整个医药流通的环节。这背后,是患者的健康和本就脆弱的医患关系在承担着成本,政府的公信力也在不断地消耗,医药腐败已到不治理不行的地步。

  但医药体制是一个整体,政府要下决心直接面对解决医药体制扭曲的顽疾,就必须像当年禁止军队经商办企业那样,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斩断医院、部分医生和药品生产流通环节形成牢固的灰色利益链,使医院和医生回归救死扶伤的本职,使药品回归治病的功能。这一措施不仅是针对药企行贿的,同时也应该是针对医生和医院改革的。

  笔者最近刚从福建三明市调研回来,三明与全国其他地区类似,政府长期缺位,形成了公立医院创收机制,“以药补医”、回扣、大处方、大检查现象普遍。随着近年来保险覆盖率、报销比例的大幅度上升,医疗费用急剧上升,医保难以维持。今年初三明市所辖12个县所有公立医院整体改革,政府承担举办公立医院的责任,通过对筹资、服务、监管、人才和药品等领域的综合改革,雷厉风行地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斩断医药灰色利益链。院长和医生实行年薪制,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将药品收入剥离出医院和医生的收益函数,有效降低药价虚高,真正将改革的红利留给病人、留给医生。三明市公立医院的改革办法,操作性强,可推广。

  因此,政府必须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取消以药补医的创收机制,把公立医院办成真正的公立医院。同时把药品购销领域的反腐败、反商业贿赂,作为推进医改的重要手段,回应百姓的强烈呼吁。



//www.oliviahoang.com/wzzx/llyd/jj/2013-07-24/2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