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发展中的中国为什么要对外援助?

作者:高婉妮   来源:《红旗文稿》2014/15   

  问:编辑同志,您好。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介绍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对外援助金额超过3400亿元。报告一经发布,引起众多关注,其中不乏质疑的声音: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身就有庞大的贫困人口,为何还要拿大笔资金对外援助?请问,对外援助有无必要,如何看待对外援助的作用?

    西安读者:王学义

    王学义同志,您好!

    对外援助作为对外关系的一个方面,它与一国整体的价值取向和外交战略紧密相关。在发展和巩固我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友谊、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促进双边经贸关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已经向其他国家提供对外援助,这在很大程度上争取到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为我国外交创造了一定的施展空间。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对外援助由单纯提供援助发展为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例如代管经营、租赁经营和合资经营等,逐步提高对外援助项目的经济效益和长远效果,争取和受援国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具体而言:

    对外援助是实现我国和平外交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增长,一方面外界对中国分担国际义务的期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中国对国际话语权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赢得其他国家的支持,推动国际关系向着主权平等、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和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必须用实际行动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结合点,与别国分享繁荣共同发展的成果。

    对外援助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互利合作的桥梁。一方面,凭借援外项目铺路搭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得到了“走出去”的良机,越来越多的中国劳动力走出国门就业,“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在提供对外援助时,尽力为受援国培养本土人才和技术力量,帮助受援国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利用本国资源,打好发展基础,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独立发展的道路。双方通过互利合作,实现了共同发展。

    对外援助是弘扬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桥梁。中国的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与美、日、欧、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援助方“以外援为杠杆,促进受援国改善人权、进行改革”的政策完全相反,体现了中国严格尊重受援国主权,不搞特权、平等互利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并行而不悖,物并育而不害”的中华文化思想传统。在援助过程中,中国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技术合作、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和实用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增强自主发展的造血功能。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援助,而中国的对外援助也正是对国际社会的回馈和承担国际责任的体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减贫与发展任务更加艰巨。中国虽然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在努力解决本国贫困问题、取得一定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同时,秉持“达则兼济天下”的和谐共赢理念,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各国人民,一方面创造了较为稳定和谐的国际环境,树立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另一方面也把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经验与非洲等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分享,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国发展对外援助,其意义重大!

    



//www.oliviahoang.com/wzzx/xxhq/yz/2014-08-09/27381.html